服务咨询热线13938255602

新闻动态

联系我们

农资王软件官网,农资王软件,农资王,农资软件,农资进销存管理软件---农资行业管理软件优秀品牌

手 机:13938255602
邮 箱:403860604@qq.com
电 话:010-62669888
地 址:海淀区上地三街东口中黎科技园3#-C401

新技术新业态“长”在庄稼地

发布时间:2024-07-31 08:47:52人气:

  养鱼和种菜跨界“牵手”,实现一棚双收;智能水肥一体机等新设施使用,让蔬菜“喝上”营养液,“南果北种”模式成为新宠;没种过地的农业“小白”,也能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实现“慧”种地……

  以前主要靠经验,现在大量依靠数字化、智能化种植,甚至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与农作物“对话”。行走在湖城衡水的广袤田野,听田间地头的“科技之声”,一系列新技术、新品种扎根乡村,一大批新农具投入生产,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碰撞出高质量发展的火花。

  跨界“牵手”,鱼菜共生

  一排排设施大棚整齐排列,场面壮观。设施大棚内,18个直径8米的圆形鱼池与紧临的水培蔬菜池通过一条条粗细交错的管道相连,鲈鱼、禾花鲤等在池中欢快畅游,水培芹菜、豌豆芽等长势喜人,工人们穿梭其间,投喂鱼食、采摘蔬菜……

  7月2日,指着鱼池和蔬菜池之间纵横交错的管道,景县河北增硕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辉介绍,通过这些管道,鱼池和蔬菜池连接成一套种养循环系统,鱼池的水24小时循环流入蔬菜池,鱼的粪便和饵料经过二次过滤后进入蔬菜池为蔬菜“施肥”,蔬菜在吸收肥料养分的同时将鱼池的水净化,再循环流入鱼池给鱼用,真正实现“养鱼不换水,种菜不施肥”。

  在“鱼菜共生”大棚,每个鱼池都有24小时运转的数控增氧机,还有水质检测盒,可以收集水质信息并发送到智慧农业物联网终端。为实时监测、调节水质,公司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开发了“鱼菜共生微工厂”物联网监测及自动化控制系统,对水体温度、pH值、溶氧度、氨氮比等多维数据进行24小时动态采集、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,生成处置方案,开启自动控制程序,进行水流驱动实现循环增氧。

  “从手机上就能够及时查看鱼池水质数据和调节方案!”张建辉说,通过智慧化种养,实现水循环系统平稳高效运行。

  比起传统的鱼塘养殖,设施化养殖密度高,水质容易变差。如何防止出现这一状况?在运用水培蔬菜净化水质的基础上,张建辉与衡水学院合作研发了用果蔬残余厌氧发酵而成的环保酵素。

  “这些酵素就是我们净化水质的‘法宝’!”张建辉指着大棚内摆放的一罐罐液体说:“这是降氨氮的、这是调节pH值的、这是杀菌的,这些酵素既能净水、防病,还能增加鱼池养分。”

  “鱼菜共生”种养技术,让种养“跨界”“牵手”,通过“一水循环”,实现鱼菜双收。由于整个过程不施农药、化肥,不添加化学药剂,鱼菜产量和品质也大大提升,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。

  “南果北种”成新宠

  碧绿青翠的火龙果株依附在支架上,直径约20厘米的黄白色火龙果花点缀在肥厚枝茎间,暗香浮动,一眼望去绚烂多彩……7月2日,记者在桃城区北沼村的广聚农业科技(衡水)股份有限公司和美采摘园大棚里看到,火龙果、沃柑、蓝莓等枝繁叶茂。

  “这些南方水果在衡水本地扎根,多亏了科技手段的运用。”该公司总经理陈春芳说。

  南方水果不耐寒,低温又容易枝茎腐烂,抑制花芽分化,过高的温度会灼伤火龙果枝条。为保证火龙果等南方水果正常生产,大棚内温度要控制在18到35摄氏度之内。掌握现代设施农业光、水、肥、温的控制方法,摸清火龙果的生长习性,管理大棚才能得心应手。

  该公司利用日光温室大棚,发展设施农业。大棚棚顶安装喷淋系统,在夏季高温情况下,管理员通过温度计观察实时数据,一旦超出35摄氏度,立马打开喷淋系统开关,通过通风、喷水等措施,将大棚实时环境调节到最佳。采取冬春季给火龙果进行补光增温、夏季遮阳等措施,并用黄蓝色板物理驱虫,以减少农药危害,保证火龙果的绿色无污染。

  “我们园区又新引进一个设施——太阳能设施农业土壤跨季度储供热系统。”该公司技术人员李娟指着正在施工的大棚说,该系统以风机为循环动力,将空气循环与接收体换热形成热风,然后将热风通过管网输送到地下提高土壤温度进行蓄热,将秋季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储存在种植土壤中,确保冬季晴天土壤温度不低于15摄氏度,连阴天4到7天内保持在13摄氏度左右。在保证果品质量的前提下,实现四季均衡上市。

  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,也为“南果北种”创造了条件。随着“嘀”的一声,智能水肥一体机开始工作,混合好的液体通过管道输送到土地里,给一排排火龙果送上“营养餐”。

  目前,该公司有12个温室规模化种植南方水果,打造出集生态观光、休闲度假、认养农业、科普研学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,采摘旺季月人流量5000人次左右。

  科技手段的应用需要高素质的新农人。现在,该公司已有3位“新农人”完成河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,10人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。

  陈春芳说,要通过技术培训让更多新农人掌握“新农具”、会干“新农活”,颠覆过去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传统农民印象,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实践者。

  “北斗”播种,“掌上”巡田

  “看,根据颜色就可以一下子看出哪里长得好,哪里长得差。比如,绿色代表作物长势良好,红色就说明作物长势不好。通过这项功能,可以快速定位长势较弱的地块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”7月1日,衡水市景县兴丰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后“新农人”孙涛坐在办公室里,凭借一块数字化智能大屏,对土壤墒情、作物长势等进行实时监测。

  从会种地到“慧”种地,该合作社大力推广“农机装备+物联网+大数据”等信息化技术,通过耕、种、管、收等环节,推进农业种植不断向机械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迈进。

  点击一下“农机监管”,一辆数字化小车的行驶轨迹便清晰地出现在地块上。孙涛一边演示一边介绍,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的精准定位功能,不仅解决了播行不直问题,还可以根据设定轨迹进行自动作业,高效率、高精度、高质量地完成田间播种,每千米偏差不超过2厘米,1小时能播种50多亩。

  合作社负责人聂红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播种高粱用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后,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每100亩地能多种出3亩多。合作社全程托管周边乡村耕地2万亩,这样一算,能多种600多亩地。

  “过去种地,面朝黄土背朝天。现在,坐在家里,看屏幕、点手机就把部分农活干了。”孙涛边说边打开手机中的“慧种田”客户端,田块信息、品质数据等应有尽有。

  当前,正值该合作社2万亩“红缨子”高粱管护期。田野里两名无人机操作手将赤眼蜂抛卵球放入无人机载荷仓,设置好飞行速度、数量等参数后,一键启动,无人机匀速飞到上空作业,一个小时,就能完成300亩地的“飞防”任务。

  聂红星说,以往害虫防治令人头痛,四五人同时作业一个星期才能完成1000亩,费时费力,还难以达到预想防治效果。如今,采用无人机实现植保无害化,全程免施农药,不仅节约了管护时间,还提升了防治效果,进一步保障了高粱产量。

北京辉煌智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农资王软件
联系人:李罗飞
服务电话/微信:13938255602
服务QQ:403860604

13938255602